發糕做法:經典步驟圖解、食材挑選與失敗自救指南


食材準備:簡單幾樣,挑對是關鍵!

別看發粿材料好像很簡單,魔鬼藏在細節裡!選錯粉或糖,成品就差很大。我整理出必備清單和常見替代品,幫你避開雷區:

主要食材 品牌/類型建議 關鍵作用 絕對不能替代的原因
在來米粉 水磨在來米粉為佳(例如:義峰、日正) 主體結構,提供Q彈口感 蓬萊米粉太黏,口感不對!
低筋麵粉 普通烘焙用低筋麵粉即可 輔助蓬鬆,調整軟硬度 中高筋麵粉筋性太強,發不起來
赤砂糖/二砂 台灣本地產的赤褐色二砂(顏色深一點風味更足) 獨特焦香風味與色澤 白砂糖只有甜味,缺乏風味與色澤
冷水 常溫過濾水或煮沸放涼的水 溶解糖、混合粉類 溫熱水會影響酵母活性
泡打粉 無鋁泡打粉(Double Acting 效果更好) 主要膨脹動力來源 小蘇打粉味道怪異且膨脹力不同
雞蛋 常溫雞蛋一顆(中型) 增加香氣與濕潤度 素食者可用10g植物油替代
 我的失敗血淚史: 有一次懶得去買在來米粉,想說用家裡煮飯的蓬萊米粉(梗米)試試,結果蒸出來變成超黏牙的年糕!口感完全不對。還有一次用了白砂糖,顏色白蒼蒼的,風味也淡好多,拜拜時被媽媽念說「這樣不夠喜氣」。所以選粉和選糖,真的沒得商量!

食材份量精確版(做6個小碗發糕):

  • 在來米粉 200克 (務必過篩!
  • 低筋麵粉 50克 (務必過篩!
  • 赤砂糖(二砂) 140克 (喜歡甜一點可增至160克)
  • 冷水 200克 (常溫!
  • 無鋁泡打粉 8克 (使用前再與麵粉混合!
  • 常溫雞蛋 1顆(約50克)

發糕做法 要成功,第一步就是把這些基礎材料準備好、準備對!

經典做法步驟圖解:掌握細節,開花笑哈哈!

發糕做法 的過程其實不複雜,但幾個小動作沒做好,成品可能就不開花或口感不對。來看我詳細分解:

1. 前置作業:粉很重要!

  • 過篩!過篩!過篩! (講三次,因為超重要!)把在來米粉和低筋麵粉一起過篩到一個大盆裡。這能讓粉更細緻,混合時不易結塊。泡打粉建議在使用前一刻再跟少量過篩好的粉類稍微拌勻。(過早混合接觸濕氣會減低膨脹力)
  • 模具準備:小碗、耐熱磁杯、鋁箔杯都可以。內側一定要抹上一層薄薄的食用油(沙拉油或耐高溫的椰子油都好),方便脫模。抹油這步省不得,不然黏到懷疑人生!

2. 煮糖水 & 混合濕料:溫度是關鍵!

  • 把赤砂糖和冷水倒進小鍋裡,開中小火煮。邊煮邊輕輕攪拌,只要糖完全溶解就好,千萬不要煮沸!(糖水過熱會燙熟粉漿,影響發酵)。糖溶解後立刻離火,放在旁邊讓它降溫到摸起來微溫(約35-40°C)。太燙會殺死泡打粉活性,太冷則不易混合。
  • 糖水降溫時,把那一顆常溫雞蛋打進另一個大碗(或直接放進稍後要混合的大盆),稍微打散即可。
  • 糖水溫度合適後,把它倒入打散的蛋液中,一邊倒一邊用打蛋器攪拌均勻,成為蛋糖水。

3. 混合粉漿:輕柔是王道!

  • 將蛋糖水一口氣倒入裝有過篩粉類(包含最後拌入的泡打粉)的大盆中。(泡打粉這時才與粉類結合)
  • 關鍵手法來了! 拿出你的手動打蛋器(或幾根筷子也行),用「畫Z字」或「左右橫掃」的方式,輕柔快速地將粉類和液體拌勻。絕對不要畫圈攪拌! 畫圈會讓粉漿出筋,蒸出來會韌不好吃。攪拌到看不到乾粉就立刻停手!粉漿看起來會有點小顆粒是正常的,千萬不要為求光滑而過度攪拌。拌好的粉漿應該是具有流動性但不太稀的狀態。

4. 裝模 & 靜置:給它一點時間醞釀!

  • 把粉漿倒入準備好的模具中,倒9分滿就好!別貪心倒滿,要預留膨脹的空間。倒好後,把模具在桌上輕輕震幾下,震出大氣泡,蒸出來表面才不會有凹洞。
  • 蓋上蓋子或保鮮膜,靜置10-15分鐘。 這步驟讓泡打粉開始作用,粉漿也會更均勻融合。靜置後你會發現粉漿表面可能有點小泡泡,這是好現象!

5. 蒸製:火力與時間決定生死!

  • 在靜置粉漿時,就該開始準備蒸鍋了。鍋中放入足量的水(避免中途加水),大火把水煮滾,產生大量、充足、穩定的蒸氣。蒸籠或蒸鍋的蓋子邊緣最好用毛巾包一下,防止蒸氣跑掉太快。
  • 水滾後,才放入裝好粉漿的模具。蓋上鍋蓋,全程保持「大火足氣」猛蒸!計時 25分鐘
  • 蒸的過程絕對不能開蓋偷看! 這是大忌!一開蓋溫度驟降,蒸氣跑掉,發糕立刻縮給你看,前功盡棄!要相信時間。
  • 時間到,關火!但不要馬上開蓋!讓發糕在鍋裡悶個5分鐘,讓它適應一下溫差,比較不會回縮。悶好後再小心開蓋。

蒸氣狀態決定發糕命運!

蒸氣狀況 可能造成的結果 解決方案
不足、斷斷續續 發糕長不高、開花小裂痕淺、中心濕黏 確保水量足、火開到最大
過猛(水滾過頭噴濺) 水滴到發糕表面造成凹陷坑洞 鍋蓋留小縫或用布包好防止滴水
穩定、充足 完美開花!裂痕深、高度足、組織均勻Q彈 保持大火,中途絕不開蓋加水!
真實翻車現場: 有一次我心急,水還沒大滾就放進去蒸,結果蒸氣不夠旺,時間到了打開一看,發糕像沒睡醒一樣只凸起一點點,裂痕淺淺的,切開裡面還有點濕黏,根本是發粿界的悲劇!還有一次蒸到一半發現水快乾了,忍不住掀蓋加冷水…結果整鍋發糕瞬間塌陷皺皮,心都碎了… 所以,滾水、大火、不開蓋,這三點請刻在腦海裡!

6. 脫模 & 冷卻:耐心是美德!

  • 悶好取出後,不要急著脫模!稍微放涼個3-5分鐘(摸模具不燙手的程度)。
  • 用脫模刀或小刀沿著模具內緣輕輕劃一圈,然後將發糕倒扣出來,放在網架上完全冷卻。熱的時候組織還很軟,硬脫模或擠壓很容易變形甚至破掉。完全冷卻後口感才會Q彈紮實。
發糕做法的小撇步: 想要發糕裂得更高更漂亮?可以在粉漿裝模靜置後、入鍋蒸之前,用沾水的刀子或竹籤在粉漿表面快速畫一個淺淺的「十」字痕跡,這樣蒸時更容易從中心點膨脹開裂!我覺得效果不錯!

發糕不發、失敗大全:你的問題,我可能都遇過!

做發糕最怕什麼?就是滿心期待打開蒸鍋,看到的卻是塌陷、不開花、濕黏的成品!別擔心,我整理了最常見的失敗原因和解決方案,都是我親身踩雷的血淚換來的:

發糕失敗症狀排行榜 & 自救指南

失敗模樣 最可能的原因 TOP 3 我的解決之道
完全不發,扁塌 1. 泡打粉失效或量不足
2. 蒸氣不足/開蓋
3. 粉漿過度攪拌出筋
換新泡打粉!務必大火足氣不開蓋!攪拌輕柔劃Z字!
開花小、裂痕淺 1. 蒸氣不夠猛烈持久
2. 靜置時間不足
3. 粉漿太稀
水滾再入鍋,火開最大!粉漿稠度要對(倒下去有摺疊痕跡慢消失)!靜置15分鐘!
中心濕黏不熟 1. 蒸的時間不夠
2. 火力後繼無力
3. 模具太深/粉漿裝太滿
確保大火蒸足25分鐘!鍋子別太大,蒸氣要集中!用淺碗裝,9分滿就好!
表面坑坑洞洞 1. 蒸鍋水滴到表面
2. 裝模後沒震出大氣泡
3. 粉沒拌勻有顆粒
鍋蓋包布防滴水!入模後輕敲幾下!粉類務必過篩,攪拌均勻(但勿過度)!
縮腰皺皮 1. 蒸好立刻開蓋或脫模
2. 泡打粉過量
3. 糖量過高
關火後務必悶5分鐘!冷卻再脫模!嚴格按比例,勿自行加泡打粉!糖量勿超160克!

發糕做法 要完美,避開這些陷阱就成功一大半了!

古早味變奏與保存:發粿的百變風情!

基礎發糕成功後,就可以玩點花樣啦!阿嬤的古早味也能有新意:

  • 黑糖風味: 把一部分赤砂糖換成香氣更濃的黑糖(比例可以140克赤砂糖 + 20克黑糖,或全部用黑糖160克)。黑糖水煮好要過篩濾掉雜質。風味超棒!
  • 桂圓紅棗養生版: 在粉漿拌勻後,加入切碎的桂圓乾和去核紅棗粒(約30克),攪拌一下再裝模。香香甜甜好滋補!(但別放太多,會影響膨脹)
  • 抹茶/可可口味: 把配方裡的10克低筋麵粉換成無糖抹茶粉或可可粉,就是另一種風情了!記得選品質好的粉。

保存方法大比拚:哪種最能留住Q彈?

保存方式 保存天數 口感變化 復熱建議 我的評價
室溫陰涼處 1-2天 第1天最佳,第2天稍乾 不需復熱 最佳賞味期!拜拜完趁鮮吃
冷藏密封 3-4天 容易變硬、老化 電鍋外鍋半杯水蒸軟 不得已的選擇,口感較差
冷凍密封 1個月 解凍後口感接近當天,稍欠彈性 直接電鍋蒸熱(外鍋1杯水) 最能延長保存!復熱後還算OK
直接暴露在空氣 半天 表面乾硬龜裂,難以下嚥 無法挽救 浪費食物!千萬別這樣做!
個人心得: 發糕最好吃的就是剛蒸好完全冷卻的那幾個小時!又香又Q!冷藏後真的會變硬,即使蒸過,口感也沒那麼好了。我的習慣是少量現做,吃不完的「當天」就切塊密封好冷凍起來。想吃的時候不用解凍,直接放進電鍋蒸10-15分鐘,雖然比不上剛出爐的,但還是比冷藏過的好吃太多!這招救了我很多吃不完的發糕。

Q&A:發糕疑難雜症一次解

Q:為什麼一定要用赤砂糖/二砂?用白砂糖加黑糖醬代替不行嗎?
A:真的不建議!赤砂糖/二砂除了甜味,還有獨特的焦香風味和天然礦物質,這是白砂糖完全沒有的。黑糖醬顏色太深且味道太強烈,會搶走發粿本身的風味。二砂是古早味發糕的靈魂之一,乖乖用它吧!這就是傳統 發糕做法 的精髓。

Q:泡打粉可以改用酵母粉嗎?感覺更天然?
A:這…我試過(又是手癢實驗),結果慘不忍睹!用酵母做出來的口感完全不同,比較像發粿口感的「發粿包」,組織比較細密像麵包,無法產生發糕那種從中心開花的爆裂效果和Q彈嚼勁。泡打粉是快速膨發的關鍵,選無鋁的就安心多了。

Q:發糕蒸好表面裂得很漂亮,但脫模後側面有點縮腰或凹陷,是正常的嗎?
A:如果是輕微的縮腰或底部有一點點凹陷(不是整個塌掉),其實蠻常見的,尤其天氣冷一點時溫差大更容易發生。只要中心有熟透、組織均勻Q彈、裂紋深,基本上不影響口感和保存。關鍵在於關火後一定要悶5分鐘再開蓋,並且要完全冷卻再脫模,可以減輕縮腰的程度。如果縮得很嚴重,就要回頭檢查泡打粉是否失效、粉漿是否過度攪拌、蒸氣是否足夠穩定(參照上面的失敗表)。整體好吃最重要,一點點不完美別太糾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