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一個血液裡流著糖漿的甜點控,每年中秋前最讓我抓心撓肝的,絕對是那顆閃著油光、酥到掉渣的不二家蛋黃酥!去年中秋排了三個小時才搶到一盒的慘痛經驗還歷歷在目(現在想起來腳底板還在隱隱作痛)。今年,我決定自力更生!經過無數次廚房災難(相信我,烤焦的蛋黃酥味道真的很絕望)、請教烘焙達人、反覆對比網路食譜後,我終於摸索出這個最接近不二家本尊風味的「不二家蛋黃酥做法」。今天就把所有血淚經驗和關鍵眉角,毫不保留地分享給同樣熱愛這一味的你!再也不用看代購臉色或是拚命排隊搶破頭啦!
目錄

靈魂所在:食材的挑選,差一點點都不行!
老話說得好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做蛋黃酥更是如此!味道的層次感就藏在這些細節裡。別說我龜毛,但想做出不二家蛋黃酥做法那種銷魂口感,有些錢真的不能省,有些堅持也絕對不能讓步。
核心食材清單與超重要選擇邏輯
食材類別 | 推薦品牌/選擇要點 | 我的血淚教訓 & 碎碎念 |
---|---|---|
鹹蛋黃 | 新鮮現剝絕對首選!次選是冷凍生鹹蛋黃(需徹底解凍)。 拒絕真空包熟蛋黃! | 試過一次真空包熟的…口感乾硬得像粉筆,香氣也跑光光,直接毀了一整批酥😭。新鮮現剝的油潤感、濃鬱香氣,真的無法取代! |
無塩奶油 | 發酵奶油為佳(如:Isigny、Échiré)或 紐西蘭安佳。務必使用「無塩」! | 用過一般奶油和發酵奶油做對比,發酵奶油那股獨特的微酸乳香,讓層次感大大提升,跟不二家的風味更貼近。普通奶油就…比較單薄啦。 |
低筋麵粉 | 日清紫羅蘭、鳥越純芯都不錯。追求極致細膩就用日本製粉。 | 麵粉吸水性有差,日系的通常比較穩定,新手比較不容易翻車。 |
中筋麵粉 | 水手牌、洽發系列都OK。 | 酥皮的中間層,提供一點點筋性支撐。 |
細砂糖 | 臺糖細砂或烘焙專用細砂糖。 | 顆粒太粗會影響油酥皮融合。 |
烏豆沙餡 | 油性烏豆沙!品牌推薦:臺東福和成、王傅、低糖可選廣達香。 | 超級重點!用過水性紅豆沙…結果整個蛋黃酥濕黏到不行,出爐就塌給你看!油性餡炒得乾爽油亮,才是成功關鍵。千萬別貪便宜亂買! |
其他 | 雞蛋(刷蛋液用)、黑芝麻 | 刷蛋液記得只用「蛋黃」!蛋白會讓表面過硬。黑芝麻要用熟的。 |
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:「啊不就蛋黃酥,食材有必要這麼講究嗎?」說真的,我當初也是這麼想的。結果第一次做,貪便宜買了真空包蛋黃和普通紅豆沙,烤出來那味道…連我家狗狗都嫌棄地走開了(牠明明是個垃圾桶!)。 不二家蛋黃酥做法之所以厲害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們對原料的堅持。所以,要復刻,就得狠下心來!
❗ 鹹蛋黃處理:決定成敗的黃金小太陽
鹹蛋黃的處理,堪稱「不二家蛋黃酥做法」的靈魂步驟!處理不好,整顆蛋黃酥都會瀰漫一股揮之不去的腥味,直接GG。以下是經過無數次試驗後的完美SOP:
- 浸泡去腥: 新鮮現剝鹹蛋黃(或完全解凍的生冷凍蛋黃)輕輕剝掉外面那層薄膜(這層膜腥味來源),泡在高粱酒或米酒裡至少30分鐘。我試過泡水和純噴酒,效果都沒泡酒好。高粱酒效果最佳!
- 低溫烘烤定型: 泡好酒的蛋黃取出,放在鋪了烘焙紙的烤盤上。烤箱預熱150度C,烤約 8-10分鐘。看到蛋黃表面「微微」冒油、邊緣有點變色就可以了!千萬別烤到全熟冒泡或變白!那表示烤過頭了,口感會變硬變粉(這是我慘痛的第二堂課…)。出爐後完全放涼備用。
👉 我的小撇步: 烤蛋黃時在烤盤旁邊放一小杯水,可以防止蛋黃表面過乾。烤完的蛋黃摸起來中心應該還是軟軟的才是對的!
酥皮之戰:層次的關鍵在油皮與油酥
蛋黃酥讓人瘋狂的魅力,就在那一層層細密、入口即化的酥皮!要達到「不二家蛋黃酥做法」那種酥到心坎裡的口感,油皮和油酥的製作、比例、包覆手法,每一步都馬虎不得。下面這個基礎比例,是我試過最穩定的版本:
📋 油皮 & 油酥黃金比例表 (可做約16顆)
型別 | 材料 | 分量 | 關鍵操作要點 |
---|---|---|---|
油皮 | 中筋麵粉 | 200g | 所有材料(奶油切小塊)放入盆中,先用刮刀混合避免粉飛濺。 |
無塩奶油 (冰) | 70g | 重點: 用手或攪拌機慢速攪打(勿過度以免出筋)至成團即可,麵團呈現「耳垂般柔軟」狀態。 | |
冰水 | 85-90g | 重點: 水溫要冰!水要分次加入,觀察麵團狀態調整。 | |
細砂糖 | 20g | 蓋上保鮮膜,室溫鬆弛至少30分鐘!這步驟超重要,讓麵筋放鬆,後續才好操作不易破皮。 | |
油酥 | 低筋麵粉 | 160g | 直接用手指將冰奶油搓進低粉裡,像做餅乾的沙佈列手法一樣。
重點: 搓到看不見大塊奶油,整體呈現濕潤的粗玉米粉狀,捏一把可以成團但一壓就散開的狀態最好。奶油絕對不能融化! 手溫高的人建議開冷氣或戴手套操作(夏天我的血淚教訓…)。 同樣蓋保鮮膜備用。 |
無塩奶油 (冰) | 80g |
做完油皮油酥,看著桌上那兩團東西,是不是有點成就感了?先別急著包!鬆弛的時間絕對不能省。我第一次做就是心急,油皮才鬆弛10分鐘就硬擀,結果包油酥的時候瘋狂破皮,油酥漏得到處都是,簡直是災難現場,最後烤出來像畸形的月餅…切記!讓麵團休息夠,它才聽話。
🌀 經典層次:油皮包油酥 & 兩次擀捲
這步驟是創造「不二家蛋黃酥做法」那千層酥皮的魔法時刻!手法要輕柔、迅速。
- 分團: 鬆弛好的油皮和油酥,各自均分成16份(約油皮21g/個,油酥15g/個),滾圓,蓋好保鮮膜防乾。動作慢的話,建議分一部分出來操作,其他放冰箱冷藏。
- 第一次包酥: 取一份油皮,用手掌壓扁成圓片(中間稍厚,邊緣薄)。放上一顆油酥球,像包包子一樣用虎口慢慢將油皮往上推,收口捏緊。記得收口朝下放。全程動作輕巧,避免油皮被捏破或油酥被擠出來。
- 第一次擀捲: 取一個包好油酥的麵團,收口朝上,輕輕用手壓扁。用擀麵棍從中間往上、往下輕輕擀開,成長條的牛舌狀(約12-15公分長)。不要來回擀! 然後從上往下輕輕捲起來。收口朝下,蓋保鮮膜鬆弛 15分鐘。
- 第二次擀捲: 取鬆弛好的麵卷,收口朝上,用手稍微壓扁。再次擀開成長條狀(這次可以比第一次長一點,約18-20公分)。同樣從上往下輕輕捲起。收口朝下,蓋保鮮膜鬆弛 15分鐘。這樣就完成所謂的「小捲卷」了!
💡 我的心得: 擀的時候如果覺得麵團回縮嚴重,表示鬆弛不夠,請再給它一點時間。用力硬擀只會讓油酥爆出來!鬆弛夠的麵團擀起來很順手。看小捲卷乖乖排排站的樣子,真的很有療癒感耶!

終極組合:包餡、刷蛋液、完美烘烤
最緊張刺激的時刻來了!組合的好不好,直接影響烤出來的外觀和口感平衡。不二家蛋黃酥做法的內餡比例和包覆手法,絕對是商業機密等級,但我試出的這個組合,層次感和風味都很接近!
📊 內餡黃金比例 & 包餡步驟
材料 | 分量/顆 | 處理要點 |
---|---|---|
油性烏豆沙餡 | 25g | 取一份豆沙餡,用手掌壓扁成圓片狀(中間厚邊緣薄)。
放在豆沙片中央。 包豆沙蛋黃球: 用豆沙小心包裹住鹹蛋黃,虎口往上推,收口捏緊,搓圓。一個豆沙蛋黃球就完成了! 取一個小捲卷,收口朝上,用手指在中間壓一下。 將兩端往中間折疊,形成一個小圓餅狀,用手掌壓扁(中間厚邊緣薄)。 包覆: 將豆沙蛋黃球放在酥皮中間,翻過來讓光滑面朝外,用虎口將酥皮往上推,小心包覆住內餡,收口捏緊(務必捏緊!否則烤時會爆漿)。收口朝下放。 |
處理好的鹹蛋黃 | 1顆 | |
鬆弛好的酥皮小捲卷 | 1份 |
包的時候記得餡料總重控制在約 40-45g (豆沙25g + 蛋黃約15-20g),酥皮每個約重 36g (油皮21g + 油酥15g)。這樣的比例烤出來皮餡比最和諧,不會皮太厚沒味道,也不會餡太多太甜膩。
包好的蛋黃酥胚收口朝下,間隔整齊地排在鋪了烘焙紙的烤盤上。接著就是讓它們變漂亮的步驟:
- 刷蛋液: 取 純蛋黃 (不要蛋白!) 1個,加入 1小匙水或牛奶 打散,過篩。用軟毛刷(如羊毛刷),輕輕地在蛋黃酥頂部刷上薄薄一層蛋黃液。刷一次就好! 刷太重或刷太厚,烤出來表面會裂開或顏色過深不均勻。
- 點綴芝麻: 刷好蛋液後,立刻在頂部中心撒上少許熟黑芝麻。芝麻烤過會更香!
⚠️ 慘痛經驗警告: 我有一次偷懶,蛋白沒濾乾淨就刷,結果烤出來表面像佈滿龜裂的地殼,醜到不行!記得蛋黃液要過篩才細緻。還有,芝麻千萬別撒太多,會搶味,點睛就好!

🔥 烘烤秘技:溫度與時間的完美掌控
烤箱的脾氣是成功的最後一關(也是最容易翻車的一關…)。別以為塞進去調好時間就沒事了!強烈建議準備一個烤箱溫度計,因為家用烤箱溫差真的超大!
- 預熱要充分! 烤箱預熱至 180度C (356度F)。看到升溫燈熄滅後,再等個至少10分鐘,讓整個爐腔溫度真正達到穩定。這點超重要!
- 入爐烘烤: 將烤盤放入烤箱中下層(避免頂部過早上色烤焦)。設定時間:先烤 18分鐘。
- 關鍵觀察與調整: 18分鐘後,觀察蛋黃酥的上色狀況。通常這時頂部蛋黃液已經凝固但顏色還不夠深。
- 此時取出烤盤,快速地再刷上第二層薄薄的蛋黃液(同樣只刷頂部)。這步能讓顏色更金黃亮麗,非常接近「不二家蛋黃酥做法」那種誘人的光澤感!
- 動作要快,避免烤盤離開烤箱太久導致爐溫下降過多。
- 完成烘烤: 刷好第二層蛋黃液後,迅速將烤盤放回烤箱。將溫度調降至 170度C (338度F),繼續烘烤 12-15分鐘。直到蛋黃酥表面呈現均勻的深金黃色,側面酥皮層次清晰可見,底部也有均勻上色即可出爐!
- 冷卻: 出爐後,將蛋黃酥留在烤盤上靜置 5-10分鐘 定型,然後移至網架上完全冷卻(至少2小時)。絕對不要心急馬上吃! 熱的蛋黃酥皮是軟的,餡是燙嘴的,而且風味還沒融合。冷透了才會達到外酥內潤的完美狀態。
🔥 我的烘烤血淚排行榜(常見翻車原因):
- 🥇 第一名:沒等冷卻就開吃! 心急吃不了熱蛋黃酥!皮軟黏、燙舌頭,還吃不出層次。切記!切記!
- 🥈 第二名:烤箱預熱不足/溫度不準! 烤溫不夠,皮會濕軟不酥;烤溫過高,酥皮還沒膨脹定型就焦了。溫度計是好朋友!
- 🥉 第三名:刷蛋液太厚或刷太多次! 表面龜裂、顏色過深甚至烤焦,都是蛋液刷出來的鍋。薄薄一層,最多兩次(中間那次補刷很重要)。
- 殿軍:收口沒捏緊! 烤到一半豆沙油滋滋地從底部爆出來…場面悲壯。捏緊收口是基本功!
- 第五名:內餡太濕! 用了水性豆沙餡,烤完整個扁塌濕黏,口感全毀。油性餡!油性餡!油性餡!(講三次表示很重要)。
當你終於等到蛋黃酥完全冷卻,拿起一顆,輕輕一掰…聽到那「喀滋」的酥脆聲響,看到裡面層次分明、油潤誘人的鹹蛋黃被綿密的豆沙溫柔擁抱。送入口中,酥皮瞬間在舌尖化開,豆沙的甜與蛋黃的鹹香完美交融…那一刻,你會覺得之前所有的等待、失敗、手忙腳亂,都值了!這就是「不二家蛋黃酥做法」帶來的魔力啊!

Q&A 時間:關於不二家蛋黃酥做法,你一定想問的!
Q1:做好的蛋黃酥可以放多久?一定要冷藏嗎?
A:完全冷卻後,放入密封盒或密封袋中,室溫陰涼處儲存即可!千萬不要冷藏,冷藏會讓酥皮受潮變軟,口感全毀!最佳賞味期是出爐後 3天內。如果真的要放更久(不推薦超過一週),可以冷凍儲存(密封要非常嚴實,避免異味)。冷凍可以放約2-3週。要吃之前取出,室溫解凍或放入未預熱的烤箱用 150度C 回烤 5-8分鐘,就能恢復酥脆口感。但老實講,冷凍後的口感還是會略遜於新鮮出爐的啦!
Q2:我覺得步驟好多好複雜,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提高第一次做就成功的機率?
A:哈!我第一次做的經歷簡直是黑暗料理界代表…分享幾個新手救命錦囊:
- 材料備齊再動手: 東西都擺好,才不會手忙腳亂。特別是冰奶油、冰水,要用的時候才從冰箱拿出來。
- 環境要涼爽: 夏天請開冷氣!奶油融化的速度超乎你想像。手溫高的人建議戴薄手套操作油酥。
- 鬆弛時間要給足: 油皮、擀捲後的麵團,說要鬆弛多久就乖乖等。麵團有休息夠才會聽話,擀的時候才不會回縮或破皮。
- 包餡時手要輕: 包油酥、包豆沙蛋黃球,都用「虎口往上推」的方式溫柔對待,避免硬扯硬捏導致破皮。
- 烤箱溫度計必備: 相信我,這錢絕對值得花!家用烤箱溫差大到你懷疑人生。
最重要的是…放輕鬆! 就算失敗了,也是一種經驗(而且通常味道也不會太差…只是外觀欠佳XD)。多練習幾次,手感就出來了。
Q3:除了烏豆沙,還能包什麼餡?我想試試看其他口味!
A:當然可以變化!「不二家蛋黃酥做法」的核心是完美的酥皮和蛋黃。豆沙部分可以換成:
- 綠豆沙餡(油性): 更清爽的口感。
- 芋頭餡(油性): 香氣濃鬱,記得要炒得夠乾,否則容易爆餡。
- 棗泥餡(油性): 經典風味,與鹹蛋黃也很搭。
- 抹茶豆沙餡: 喜歡茶香的可以試試,顏色也好看。
重點一樣是「油性」! 濕度要控制好。甚至有人挑戰包麻糬進去增加Q感(但烘烤時間可能需要微調,麻糬遇熱會膨脹)。我覺得傳統烏豆沙最經典耐吃,但偶爾換換口味也不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