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骨雞料理:挑選秘訣、營養解析、經典食譜與獨家心得


身為一個把廚房當遊樂場、菜市場當尋寶地的人,我對食材總有股莫名的探究慾。還記得第一次認真接觸烏骨雞料理,是在南投老家附近那間香火鼎盛、總是人聲鼎沸的傳統市場。一位滿頭銀髮的阿嬤,攤位上擺著幾隻羽毛還沒拔乾淨、骨頭透著墨藍色的雞隻,跟旁邊油亮亮的仿土雞形成強烈對比。我好奇湊近,阿嬤立刻抬頭,眼睛笑得彎彎:「少年仔,識貨喔!這是正港烏骨雞,補得很啦!」當下就被阿嬤的熱情推坑,買了一隻回家挑戰。說實話,燉煮時飄出的那股濃鬱中帶著藥材清香的氣息,還有入口時那難以言喻的細緻膠質感,徹底顛覆我對雞肉的認知!

從那次起,我就成了烏骨雞料理的忠實信徒。經過這些年無數次嘗試(當然也包括幾次失敗經驗),我終於摸清這黑珍珠的門道。今天,就讓我毫無保留地分享這些寶貴心得給同樣熱愛美食滋補的你!無論你是廚房新手想嘗試,還是老手想精進烏骨雞料理的技巧,這篇絕對值得你細細品味。

食材挑選:找到你的夢幻黑鑽

要做出頂級烏骨雞料理,食材絕對是成功的第一步。可別以為所有黑色羽毛的雞都叫烏骨雞!這裡頭學問大著呢。

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標榜「烏骨雞」的產品,價格落差可以從三百塊到上千塊一隻。我上過幾次當,買過肉質粗糙、香味淡薄,甚至骨頭顏色不夠深的「偽烏骨雞」,煮出來的湯頭真的差強人意,浪費食材又壞心情。經過多次踩雷和請教養雞達人後,我整理出挑選烏骨雞的關鍵指標:

  • 骨色 > 毛色: 這是鐵則!真正的烏骨雞重點在「骨烏」,骨骼(尤其是腿骨橫切面)必須呈現深藍黑色或烏青色,像墨水染過一樣,這才是營養價值高的標誌。羽毛黑不黑反而不是絕對重點(有些品種羽毛帶白斑或淺色)。我曾遇過羽毛全黑但骨頭顏色很淺的雞,完全不行。
  • 皮薄肉緊實: 好的烏骨雞,皮應該偏薄,皮下脂肪適中(不能過厚),肌肉捏起來緊實有彈性,不會鬆垮垮的。這關係到燉煮後的口感。
  • 雞腳觀察: 注意看雞腳!正港烏骨雞通常有五趾(一般雞四趾),而且腳脛(小腿)部位比較短,這也是品種特徵之一。腳底看起來會比較「粗糙」一些。
  • 氣味清新: 新鮮的烏骨雞聞起來只有淡淡的雞肉腥味(這是正常的),絕對不能有刺鼻的酸味、腐臭味或任何不新鮮的異味。相信我,異味再怎麼煮都蓋不掉!
  • 信譽來源: 這點超重要!找信譽良好的雞販、有產銷履歷的品牌,或直接購買有口碑的放牧/平飼烏骨雞。寧可多花點錢,也不要買來路不明、標示不清的產品。我現在固定跟一家小農訂,品質穩定多了。

烏骨雞與其他雞種營養比一比表

營養成分 烏骨雞 一般肉雞 仿土雞 關鍵差異優勢說明
蛋白質 高 (優質胺基酸組成) 中等偏高 烏骨雞含更豐富的必須胺基酸,品質佳
膠質 ⭐⭐⭐⭐⭐ (極豐富) ⭐⭐ (中等) ⭐⭐⭐ (豐富) 烏骨雞皮薄但皮下與結締組織膠質含量驚人,燉煮後黏嘴感強
鐵質 ⭐⭐⭐⭐ (豐富,吸收率佳) ⭐⭐ (中等) ⭐⭐⭐ (較豐富) 烏骨雞含鐵量高且因其特殊性,人體吸收利用率可能較好
鋅、硒等礦物質 ⭐⭐⭐⭐ (含量較高) ⭐⭐ (中等) ⭐⭐⭐ (較豐富) 微量元素整體含量通常優於一般肉雞
維生素 (如B群、E) ⭐⭐⭐ (含量較高) ⭐⭐ ⭐⭐⭐ 特別是維生素E的含量相對突出
脂肪 ⭐⭐ (適中,多為不飽和脂肪酸) ⭐⭐⭐⭐ (偏高) ⭐⭐⭐ (中等) 烏骨雞脂肪含量較一般肉雞低,且脂肪酸組成較健康
膽固醇 相對較低 偏高 中等 對需控制膽固醇攝取者相對友善
中醫滋補價值 ⭐⭐⭐⭐⭐ (性平味甘,滋陰補腎) ⭐ (一般) ⭐⭐ (中等) 烏骨雞自古被視為食療上品,溫和不燥熱,適合更多人

註: ⭐ 數量表示相對含量高低比較(僅供參考,實際含量受飼養方式、部位、檢測方法影響)

看到沒?烏骨雞的膠質和礦物質含量真的不是蓋的!這也是為什麼它的湯頭特別濃鬱黏唇,而且中醫特別推崇它滋陰潤燥的效果。我那陣子熬夜趕計畫,連續喝了幾天烏骨雞湯,明顯感覺體力恢復比較快,面板也沒那麼乾燥緊繃(當然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啦,但感覺真的不錯!)。不過提醒一下,膽固醇雖然相對低,但該注意的人還是要適量喔!

經典藥膳四神烏骨雞湯

說到烏骨雞料理,這道「四神湯」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、國民滋補聖品!我第一次喝到婆婆燉的版本時驚為天人,濃鬱中帶著山藥和薏仁的清香,湯頭濃白滑順,雞肉軟嫩到不行。重點是,它非常溫和,幾乎適合所有人(除非你對其中藥材過敏),無論是轉季保養、手術後調理,或是像我一樣純粹貪吃愛喝湯都很棒。

食譜

  • 烏骨雞 1隻 (約1200-1500g) – 請攤販幫忙切塊,記得把脖子、屁股、多餘脂肪去掉(脂肪留一點點就好,太多湯會油)。
  • 四神藥材包 1份 (通常包含:淮山、芡實、蓮子、茯苓,比例約1:1:1:1,總重約80-100g) – 中藥行有配好的,很方便。我喜歡自己配,感覺更新鮮。
  • 新鮮山藥 200g – 選日本山藥或臺灣刺薯(口感較綿),去皮切滾刀塊。注意: 處理山藥時最好戴手套,黏液沾到面板超癢!
  • 薏仁 50g – 記得買「小薏仁」(又叫薏苡仁或洋薏米),比較容易煮軟、口感好。大薏仁(草珠子)藥效強但很難煮爛,不適合這裡。
  • 米酒 100cc – 提香去腥。
  • 老薑 5-6片 – 拍扁。
  • 適量 – 大約1.5~2茶匙,最後調味用。
  • 約3000cc – 要淹過所有食材。

做法

  1. 前置處理很重要:
    • 烏骨雞塊洗淨,放入冷水鍋中(水要蓋過雞塊),開中火慢慢加熱。煮沸後會浮出許多灰褐色泡沫(雜質和血水),這就是腥味來源!一定要耐心撈乾淨,持續煮約3-5分鐘。撈起雞塊,用溫水徹底沖洗掉殘留的雜質,瀝乾備用。這個步驟叫「汆燙」或「跑活水」,是湯頭清澈不腥的關鍵,絕對不能偷懶!我有次偷懶沒做足,湯喝起來就有股淡淡的「雞味」,失敗!
    • 四神藥材快速用水沖一下灰塵(不要浸泡,香氣會跑掉)。薏仁洗淨後,可以先用清水浸泡30分鐘,等下比較快軟。
  2. 開始燉煮:
    • 取一個夠大的湯鍋(砂鍋或厚琺瑯鍋更好),放入處理好的烏骨雞塊、四神藥材、泡過的薏仁、薑片,加入米酒和冷水(一定要從冷水開始煮,這樣鮮味和膠質才能慢慢釋放)。
    • 蓋上鍋蓋,開中大火煮到沸騰(開始滾起來)。這時轉成最小火,讓湯維持在「微微冒泡」的狀態(像是小魚吐泡泡那樣),千萬不要大滾!
    • 蓋上鍋蓋(留一小縫隙幫助蒸氣散出,避免湯汁溢位),慢火燉煮約1小時。這樣才能把烏骨雞的精華和藥材的香氣溫和地逼出來。
  3. 加入山藥與調味:
    • 1小時後,開啟鍋蓋,香氣已經超級迷人了!這時加入切塊的新鮮山藥。注意山藥不能太早放,否則會煮到融化消失不見!
    • 蓋回鍋蓋(一樣留小縫),繼續用最小火燉煮約30分鐘。用筷子戳一下山藥和雞肉,能輕鬆穿透就表示好了。
    • 最後,加入適量的調味。鹽一定要最後放!太早放鹽會讓雞肉收縮變柴。試一下鹹淡,不夠再加。
  4. 美味關鍵:
    • 起鍋前,可以小心地把浮在表面的少量油脂撇掉(但我個人喜歡留一點,更香更滑口)。
    • 關火,蓋上鍋蓋再悶10-15分鐘,讓所有味道更融合。相信我,悶過真的有差!

這湯頭呈現漂亮的乳白色,濃稠滑順,帶著淡淡的藥材清香和雞油的豐腴感。夾起一塊雞腿肉,輕輕一撥就骨肉分離,入口即化。山藥吸飽湯汁,鬆軟綿密。冬天來一碗,從喉嚨暖到胃裡,通體舒暢!我老公每次感冒初癒,指定就要喝這個湯,他說比吃藥還有效(當然生病還是要看醫生啦!)。

麻油薑爆烏骨雞(臺式經典進補)

這道絕對是臺灣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進補烏骨雞料理!濃濃的麻油香、老薑的辛辣、米酒的醇厚,加上烏骨雞特有的細膩肉質,組合起來就是冬天驅寒暖身的極致享受。不過,這道菜要做得好,還真有點小訣竅,麻油炒過頭會苦,薑爆不夠香又不夠勁。

食譜

  • 烏骨雞 半隻 (約700-800g) – 切塊(大小約一口,帶骨啃才香)。
  • 黑麻油 5-6大匙 – 一定要純正的「黑麻油」,不是香油或白麻油!香氣差很多。我試過不同品牌,味道真的不一樣。
  • 老薑 一大塊 (約150-200g) – 洗乾淨,連皮用刀側拍裂再切薄片(薑的纖維拍開才容易釋放薑辣素)。薑要多才夠味、夠驅寒!
  • 米酒 1.5瓶 (約600cc) – 臺灣料理米酒即可。這道菜酒量要足,煮過酒精蒸發,留下的是香甜。
  • 枸杞 1大匙 – 洗淨。
  • 少許 (約1/2~1茶匙) – 最後調味用,因為麻油和酒本身有味道。
  • (Optional:喜歡香菇的可以加幾朵新鮮香菇,切片)

做法

  1. 雞肉處理: 烏骨雞塊洗淨,徹底瀝乾水分(一定要乾,不然下鍋會油爆!可以用廚房紙巾稍微壓乾)。這點超級重要!
  2. 乾煸薑片 (重點步驟):
    • 鍋子燒熱(不用放油),倒入切好的老薑片,用中火乾煸。不斷翻炒,把薑的水分慢慢煸出來,直到薑片邊緣開始捲曲、呈微乾癟狀,散發出濃鬱焦香的薑味。這個過程大概需要5-8分鐘。這是香氣的基石,偷懶不得!我有次趕時間煸不夠,薑的辛辣味就不夠透。
  3. 麻油煸香:
    • 把煸好的薑片撥到鍋邊(或先盛出),轉中小火,倒入黑麻油
    • 在中小火下,慢慢將麻油加熱約1分鐘,讓香氣飄出來(切記火不能大,麻油過熱會變苦)。這時空氣中瀰漫的香味真的讓人流口水。
  4. 爆炒雞肉:
    • 把瀝乾的烏骨雞塊倒入鍋中,與麻油薑片一起拌炒。火力維持在中火
    • 耐心地翻炒,讓每一塊雞肉都均勻裹上麻油,並炒到雞皮呈現誘人的金黃色(大約需要炒8-10分鐘)。雞肉本身的油脂也會慢慢釋出。炒過的雞肉燉起來更香,口感也更好。
  5. 嗆酒、燜煮:
    • 沿著鍋邊,一口氣倒入一整瓶米酒 (約400cc)!你會聽到「滋~~~」的響亮聲音(這就是「嗆」酒,香氣瞬間爆發!)。
    • 稍微翻炒一下,讓酒氣均勻。接著蓋上鍋蓋,轉小火,燜煮約20分鐘。讓酒香和麻油薑味充分滲入雞肉。
  6. 二次加酒、調味:
    • 20分鐘後開啟鍋蓋,香氣撲鼻!這時再倒入剩下的半瓶米酒 (約200cc)
    • 加入洗淨的枸杞 (和香菇片,如果用)。
    • 試一下湯汁味道,若覺得鹹味不足,此時加入少許鹽調味。
    • 再次蓋上鍋蓋,用最小火繼續燜煮約15-20分鐘,直到雞肉用筷子可以輕鬆穿透(烏骨雞肉嫩,不需要煮到過爛)。
  7. 完成: 確認雞肉軟嫩即可關火。別煮到湯汁全乾,保留一些濃鬱的湯汁拌飯超讚!

烏骨雞的肉質在麻油和米酒的浸潤下,呈現深琥珀色,入口是滿滿的麻油香、老薑的微辛辣和溫暖的酒香,肉質出乎意料地嫩!連最容易柴的雞胸部位都濕潤可口。那醬汁拌飯或拌麵線,簡直是靈魂所在,好吃到想舔盤子!每次煮這道,家裡飯鍋一定見底。但老實說,麻油熱量不低,偶爾吃一次享受就好,別太常吃(雖然我每次都忍不住想煮)。

清蒸當歸黃耆烏骨雞(簡約滋養)

如果你偏好清淡口感,或是夏天也想溫和進補,這道「清蒸」版本的烏骨雞料理你一定要試試!沒有濃油赤醬,單純靠烏骨雞本身的鮮味、膠質,搭配當歸黃耆的甘醇藥香,用最純粹的蒸煮方式,鎖住所有精華在盤中。這是我夏天最常做的滋補菜,清爽不燥熱。

食譜

  • 烏骨雞腿 2隻 (或半隻烏骨雞切塊) – 用雞腿肉質最嫩滑。
  • 當歸 2-3片 – 香氣來源,放太多湯汁會苦。
  • 黃耆 5-7片 – 甘甜,補氣。
  • 枸杞 1大匙 – 增加甜味和色澤。
  • 紅棗 6-8顆 – 去籽(比較不上火),增加自然甜味。
  • 老薑 3-4片 – 拍扁。
  • 米酒 2大匙 – 去腥提香。
  • 1/2茶匙 – 少許提味。
  • 熱水 約100-150cc – 蒸的時候產生蒸氣兼形成湯汁。

做法

  1. 處理雞肉: 烏骨雞腿洗淨,稍微把皮上殘留的細毛拔乾淨(或燒一下皮),擦乾水分。如果比較厚,可以在肉厚處劃幾刀幫助熟透入味。
  2. 藥材準備: 當歸、黃耆、枸杞、紅棗稍微用清水沖洗一下,瀝乾。紅棗記得用刀劃開或剪刀剪開去籽。
  3. 擺盤: 找一個夠深、可以耐蒸的深盤或大碗公(蒸的過程湯汁會流出來收集在盤底)。
    • 將雞腿放入盤中。
    • 均勻擺上當歸片、黃耆片、薑片、枸杞、去籽紅棗
    • 均勻淋上米酒
    • 灑上
    • 最後,小心地在盤子邊緣淋入熱水。水量不要淹過雞肉,大概是雞肉高度的1/3即可(蒸的過程中還會產生湯汁)。
  4. 蒸製:
    • 準備一個大炒鍋(或任何夠深的鍋子),放入蒸架,加入足量的水(確保蒸煮過程中不會燒乾)。
    • 將裝好食材的盤子放入鍋中(盤子底部不要直接碰到鍋底的水)。
    • 蓋上鍋蓋(最好用能密合、減少蒸汽散失的鍋蓋)。
    • 中大火將鍋內水煮滾後,轉成中火,保持持續沸騰的狀態。
    • 蒸煮時間約為40-50分鐘。可以用筷子戳雞腿最厚的地方,能輕鬆穿透且沒有血水流出就表示熟透了。烏骨雞肉質嫩,蒸太久反而會過老。
  5. 完成: 小心地取出盤子(非常燙!),會看到盤底集滿了清澈金黃、閃著油光的濃鬱雞湯精華。

這道菜的湯汁清澈見底,卻蘊含著濃縮的烏骨雞鮮甜與膠質,藥材的味道溫和甘醇,完全沒有苦澀感。雞腿肉因為是蒸熟,最大程度保留了肉汁,口感異常滑嫩細緻,雞皮更是入口即化。做法超級簡單,幾乎零廚藝要求,只要會開火蒸東西就能成功!特別適合想快速吃到營養美味的時候。有時候下班很累,我就這樣蒸一盤,配碗白飯和一碟燙青菜,就是滿足又滋養的一餐。不過藥材的量要拿捏好,當歸放太多真的會苦,那味道我不太行。

獨家心得:讓烏骨雞料理更上層樓的秘訣

做了無數次烏骨雞料理,也繳了不少學費(煮壞過好幾次啊!),終於累積了一些私房技巧,絕對能讓你煮出來的烏骨雞與眾不同:

  1. 善用「隔水蒸」濃縮精華: 這是我認為最能保留烏骨雞極致風味的做法!尤其在處理高檔烏骨雞時(例如整隻烏骨雞)。將汆燙好的整隻烏骨雞放入大碗公或深鍋中,加入藥材、薑片和一咪咪米酒。外鍋加入大量沸水(確保蒸煮過程水量充足),蓋緊鍋蓋(或用耐熱保鮮膜密封碗口),用中大火隔水蒸至少 2~2.5 小時。這種恆溫蒸氣環境,能讓雞肉的鮮味、膠質和藥材精華溫和、緩慢且完全地釋放到湯汁中,不會因為滾煮而讓肉質變柴或湯頭混濁。蒸出來的湯汁濃鬱到近乎勾芡狀態,肉質嫩到筷子一夾就散開,精華中的精華!缺點就是比較耗時費工(和瓦斯)。
  2. 燉煮時間的藝術:烏骨雞其實沒有想像中耐煮! 很多人以為烏骨雞要燉很久才會爛,這是誤解!它的肉質其實比肉雞細嫩,膠質也更容易釋放。過度燉煮(尤其持續大滾),反而會讓肉質變得「糊爛」沒口感,甚至纖維分離散掉,湯也可能變得混濁。
    • 湯品: 大火煮滾後轉「極小」火(水面只有極微小的泡泡),燉煮1~1.5小時絕對足夠,肉質會是完美的「軟嫩脫骨」狀態。
    • 麻油雞、三杯雞類: 燜煮時間加總30-40分鐘左右即可(看雞塊大小)。
    • 清蒸: 40-50分鐘是黃金時間。

    有個簡單判斷法:用筷子戳雞腿最厚的地方,能輕鬆穿透且沒有血水,就表示熟了。再煮下去肉可能就老了。

  3. 藥材搭配的黃金比例: 藥膳湯要好喝,藥材比例是關鍵。新手常犯的錯是藥材放太多,以為越補越好,結果湯喝起來只有藥味又苦澀。我的經驗法則是:
    • 主體藥材 (如四神、當歸黃耆): 總重量約為雞肉重量的 1/15 ~ 1/20(例如1200g雞,藥材約60g-80g)。真的不需要一大把!
    • 提香配角 (如紅棗、枸杞): 紅棗5-8顆,枸杞1大匙,點綴即可。
    • 薑片: 適量,拍裂更香。

    藥材最好先用冷水稍微沖洗掉灰塵即可,避免浸泡太久流失風味。如果擔心藥味太重,可以在燉煮最後20-30分鐘再放入藥材包。試味道永遠是最好的老師!太淡可以加點鹽(比再加藥材好),太濃或微苦就……加點熱水稀釋吧!

  4. 鹽巴!最後放!最後放!最後放! 這點講三遍都不夠!無論煮湯還是麻油雞,鹽巴一定要在所有食材都煮熟煮透、準備關火前5-10分鐘再放。太早放鹽,鹽會讓雞肉的蛋白質提早凝固緊縮,導致肉質變硬變柴,膠質釋放也會受影響。湯頭也會變得比較混濁。這是我血淚教訓換來的知識!
  5. 湯油太多怎麼辦? 烏骨雞皮下脂肪豐富(雖然相對健康),燉煮後難免浮一層油。我通常不會全撇掉(留一點比較香滑),但如果真的覺得太油:
    • 冷藏撇油法: 煮好的湯放涼後進冰箱冷藏。低溫會讓雞油凝固成白色固體浮在表面,這時用湯匙就能輕鬆刮除大部分油脂。
    • 冰塊法(快速): 煮滾湯鍋,拿幾顆乾淨的冰塊(用湯匙裝著),輕輕在湯表面滑過幾圈,低溫會讓油脂瞬間凝固附著在湯匙底部,重複幾次就能去掉不少浮油。
    • 廚房紙巾法(少量): 把一張廚房紙巾輕輕平鋪在湯表面,快速拿起,也能吸附一些油脂。

    我個人偏好第一種冷藏法,雖然花時間但效果最好,湯也變得更清澈。

  6. 新鮮度是王道: 再好的食譜和技巧,遇到不新鮮的烏骨雞也是枉然。買回家最好當天料理。如果真要冷藏,記得用保鮮盒裝好(可以放一點薑片或米酒幫助去腥),盡快在2-3天內煮掉。冷凍雖然可以放較久(1-2個月),但解凍後的肉質和風味必然會打折,膠質感也會差一點。我習慣一次只買需要的量,當天煮最新鮮!

烏骨雞料理常見Q&A

Q:懷孕/坐月子的時候可以吃烏骨雞料理嗎?

當然可以!而且非常好!烏骨雞性平味甘,溫和不燥熱,富含優質蛋白質、鐵質和膠質,非常適合孕婦補充營養、預防貧血,以及產後媽媽修復身體、促進乳汁分泌(補氣血)。不過有幾點要注意:

  • 藥材選擇: 像四神湯(平補)、清蒸當歸黃耆(溫和補氣血)都很適合。但像麻油雞這類比較燥熱的料理,坐月子中後期(惡露排得差不多後)再吃比較好,且薑和麻油的量可以斟酌減一點點。避免使用活血作用太強或性質太寒涼的藥材(如大量當歸尾、川芎、薏仁(早期))。如果不確定藥材屬性,最好諮詢中醫師或專業月子調理師傅。
  • 調味清淡: 烹調時鹽和酒(米酒)適量即可,以食材原味為主。
  • 份量適中: 再好的東西也別天天吃、當三餐吃,均衡飲食更重要。我那時大約一週吃1-2次不同做法的烏骨雞湯。

Q:聽說烏骨雞的黑色素很營養,是真的嗎?

這個說法很常見!烏骨雞的黑色主要來自黑色素(Melanin),存在於面板、肌肉、骨骼甚至內臟中。雖然科學上對於「攝入黑色素」的直接營養功效仍在研究中(不像蛋白質、礦物質那麼明確),但傳統中醫和食療經驗確實非常推崇烏骨雞的滋補價值(滋陰補腎、養血補虛等)。更重要的是,烏骨雞本身的營養成分(高蛋白、優質胺基酸、豐富膠質、鐵鋅硒等礦物質、維生素)是明確且優於一般肉雞的,這些才是它滋補的科學基礎。所以與其糾結在黑色素,不如把它視為一種整體營養價值高、肉質細嫩、膠質豐富的特色雞種!

Q:烏骨雞肉質比較柴嗎?為什麼有時候吃起來很乾澀?

烏骨雞的肉質天生比肉雞緊實一點,但絕對不等於「柴」!如果吃起來乾澀,通常是烹調方式出了問題:

  1. 品種問題: 買到肉質本來就比較粗糙的品種或老雞(雖然少見)。
  2. 部位問題: 雞胸肉本來就比較容易柴(所有雞都一樣),喜歡嫩口感優先選腿肉或翅膀。
  3. 煮過頭: 最大的原因!烏骨雞真的不耐久煮。持續大火滾煮或燉煮時間過長(超過1.5小時),肉質纖維會被煮到分離,水分流失,吃起來就柴了。切記用「微滾」的最小火燉煮,時間控制在1~1.5小時內。
  4. 鹽巴太早加: 鹽會讓蛋白質收緊出水,太早加鹽一定會讓肉變柴變乾。一定要最後調味!
  5. 沒有泡水或汆燙不足: 血水雜質殘留過多,也會影響風味和口感,感覺腥澀。

下次煮的時候,特別注意火候(一定要小火微滾)和時間控制(別煮太久),最後才放鹽,絕對能吃到烏骨雞軟嫩細緻、膠質滿滿的口感!我第一次失敗就是煮太久,以為像土雞一樣要燉兩小時,結果肉都散掉變乾柴了,浪費好食材。那次之後就知道要更尊重不同雞種的特性了。

做菜就像談戀愛,要了解食材的脾氣才能真正駕馭它。烏骨雞料理看似簡單,但從挑選到烹調,每個環節都藏著細節。我還在持續摸索這黑色寶藏的無限可能!下次準備挑戰花雕烏骨雞醉雞卷,成功再跟大家分享!你最愛的烏骨雞料理是哪一種呢?